Return to site

03.22 我覺得交換是...

對於交換的想法跟思考

· 心情記事,奧地利交換,成長日記

交換開啟了我跟自己永無止盡的對話跟思考,很多時候要獨自面對自己的缺點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交換是 透過思考認識自己的過程 (03.14)

透過每天不斷的對話還有自我懷疑跟肯定,慢慢會歸納出自己適合什麼不適合什麼,喜歡什麼以及不喜歡什麼。比如說雖然一開始跌跌撞撞,但是我開始認清自己不喜歡Party or drinking文化。還記得在某天晚上我考慮要不要出門去clubbing考慮了一個鐘頭之後決定不去,那個過程在思考利弊關係真的是快要精神分裂了。我思考了很~久,覺得有:去見見世面增加經驗、認識新朋友、跨出自己的舒適圈;覺得有:把整個人弄得很累傷身體又隔天精神很不好、不喜歡全身沾滿煙味要洗很多次衣服、不喜歡喝酒覺得去了浪費時間、認識的朋友不太可能再聯絡,於是我就在這個輪迴裡面翻滾非常非常久,連我自己都快要受不了的那種久。

然而因為有這樣的思考跟抉擇,我發現之後要做類似的決定不再需要花這麼長的時間;我可以毫不猶豫地委婉拒絕跑趴邀約,因為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顯然有這段掙扎的經驗是非常有用的!

broken image

交換是 透過嘗試懂得自己的極限(03.14)

我想透過交換經驗嘗試在台灣沒有辦法做到的事情,然而會在每一次嘗試過後更了解自己的極限。好喜歡之前夥伴跟我說的一句話:「要懂得在極限中創造無限。」而對我來說,定義自己的極限在哪裡一直是我在學習的課題。拿滑雪這件事情來說,我在經歷過在雪坡跌得慘兮兮被救下山之後,我就知道,極限運動這件事情我不太可能自己完成,聯想到我不是一個騎車可以騎很快的人,更何況第一次接觸的滑雪?!要我滑雪滑得比騎車還快真是比要求我劈腿270度還要困難。

我從嘗試新鮮事物更懂得自己的極限,也從這個經驗中更了解自己可以發揮的最大能力與價值。

broken image

交換是 放眼全世界後發現自己的不足(03.15)

這也許可以結合一下之前那篇"打破三百個自以為是",在台灣我以為自己的英文可能算是中等以上了,加上擔任學生大使英文不可以差到哪裡去,但是來歐洲交換之後,遇見好多交換生跟當地學生,我的視野不再只局限於台灣,才發現自己有多麼不足,有時候外國人講話很快我都要聽兩遍才能懂、有些時候甚至是他們講到什麼字我卻不知道是什麼,還要經過一番解釋之後才"學到"一個新單字,今天跟一個法國朋友還有一個義大利朋友在聊天,他們說義大利跟法國的國民英文水準真的很低,不像在奧地利大多數人會講英文,於是我們上網找英文程度指數,發現荷蘭、丹麥跟瑞典永遠在歐洲排名前三,另外德國跟奧地利也是英文比較普及的國家,相對的法國跟義大利的英文就真的比較不好。我想起來在City Challenge活動遇見的朋友,來自瑞典、比利時、斯洛伐克跟波蘭,這幾個國家的人英文都很不錯,相較之下就覺得自己的英文怎麼可以不通順成這樣,於是我就跑去修了一堂Business English :) 看看國外的教育是如何提升學生的英文程度der!

broken image

交換是 用另一個時間軸在過日子(03.17)

交換的生活跟在台灣的很不一樣,沒有辦法把台灣的生活模式搬過來複製貼上繼續生活,相反的,需要打造新的生活模式,打造新的時間管理方式還有新的作息。比方說在國外自己要煮三餐,除了在宿舍房間裡面、每天花最多時間的應該就是在廚房。另外更重要的是每一堂課的課業量比想像中多得多,歐洲計算學分的制度叫做ECTS,1個ECTS就代表一個學期平均需要花25小時在這門課上。而我一開始把ECTS想成跟我們學分制度類似,於是選了6堂課,還覺得自己閒閒的、課表空空的,但是在開學第二周課結束之後我就發現很不對勁,因為我六堂課的ECTS加起來是42.5,這就代表每學期我要花在課業上1062.5小時、也就是每個禮拜60小時的時間成本(每天要將近10小時?!)。現在要打文章才認真算,算起來真的很誇張,可能在看文章的妳或你會覺得「哎呀在台灣也一樣啊,這些都是唬人的,」但事實上它比唬人還要更可怕,因為我來自一個相對奧地利學生來說比較不會自主學習的環境,所以完完全全小看這些作業量,於是乎我的第一份作業就遲交,還要寫信跟老師說明狀況,於是我開始好好檢討、好好規畫生活。

再一件事情就是在這裡也有很多迎新活動以及朋友邀約,但是活動性質跟台灣的不太一樣。在這裡我也需要選擇參加與否,就好像自己剛上大一在面對眾多迎新,然而在台灣我選擇通通參加也沒有問題,去認識新朋友也多去學學活動如何舉辦,然而交換之後我才發現,台灣的大學可以讓我們可以偷雞摸狗考前再臨時抱佛腳可以考得還行,這裡卻不行,因為幾乎每堂課的每個星期都會有作業,那不是可以在繳交期限前1小時再開始寫或看的東西,所以決定參加或不參加活動、答應或拒絕邀約又變得更棘手一些,現在的自己有一種浮在水面上還沒有看到岸的感覺,但我相信我會慢慢適應新生活然後找出一個自己的規律還有平衡、再把好的帶回台灣繼續保有好習慣
broken image

交換是 學會愛與修正自己的選擇的訓練(03.17)

交換的每一天都需要作選擇,小至今天要煮什麼、大至要不要花這筆錢參加這個活動或是如何規劃學期間跟兩個月的旅行。在台灣我不會發現做選擇有多麼難,可能是身邊有家人;跟很多好朋友給我諮詢,雖然這裡也有好朋友,也有像家人般的台灣人,可是總覺得交換是一個給自己完全獨立的機會,連做決定也要變獨立,而不只是生活上餓不死的那種獨立。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自己是一個可以很愛自己的選擇的女孩,但是在這裡我沒有辦法大聲說我很喜歡自己的選擇,相反的我也曾經懷疑,懷疑是不是該買滑雪用具、懷疑是不是該參加活動、懷疑是不是該買學生學期車票而不是單次單次買(幾乎每件事情扯上金錢我就必須懷疑一下,因為這不是自己賺來的錢,要栽跟斗不能讓爸爸媽媽的錢跟著一起栽), 在我來到奧地利的這兩個禮拜裡懷疑自己的次數應該比肯定自己還要多很多。
然而今天我恍然大悟,原來交換這個旅程是學會愛與修正自己選擇的訓練。當我選擇不買學期票,那我就走多一點路、少搭幾次車,讓自己花在車票的錢不會超過學期車票(129歐);當我選擇不參加活動而把時間拿去做別的事情,那我就真的要訂好計畫然後執行,不要活動沒有參加到、然後事情又沒有完成。(這點我還在很努力的學習中)
選擇沒有對錯,錯的是總是後悔自己的選擇然後沒有學到教訓,也許透過交換的旅程,我可以把握很多個做決定的機會,學會不去羨慕別人,也不去後悔自己的選擇。
broken image

交換是 用環境逼迫我打破總是壓底線的劣根性 (03.19)

奧地利人以及德國人是滿準時的民族,在政大我也許討論報告晚個10分鐘會發現大家也是差不多那個時候才開始(或是大家一起遲到個5-10分鐘是常有的事情),但是這裡完全不一樣!!在我跟兩組人討論報告的時候我們的速度超級快,快到我有點沒辦法跟上的那種,一次是還沒等人到齊,就可以re稿計算時間,另一次是我們約著討論小組報告,要結合三個人的作業精華,我以為這需要花大概2小時,討論跟編輯,卻沒有想到1小時就結束了,而且我們完全沒有拖延任何時間就交出去,讓人討論完作業還在吃驚跟讚嘆我的組員們的效率(不過這個組的朋友來自法國跟加拿大)!

在這裡壓死線的招數真是不管用,因為事情永遠會比我想像的需要的時間多更多,比如說一份作業我估計需要4小時,實際上我卻會用到6小時,或者分心去做其他事情,回來的時候就錯過死線,在政大我很會壓死線,壓死線也不會有問題,可是在這裡我觀察到跟我同班的一個奧地利女孩總是在老師規定作業的當天回家就開始查資料、準備作業,她說自己沒有辦法在最後一刻才完成,我想這是我非常需要向她學習的地方,因此我開始提前規畫我的做作業時程,雖然現在還沒有辦法完全照做,但是好期待有意天我可以完全成為時間的主人 :)
broken image

交換是 用「為什麼」鑲嵌在每一個空閒時間 (03.22)

交換讓我開始思考每件事情的意義,也許是空閒時間變多了,也許是獨處的時機變多了,我常常有機會可以跟自己對話,想像、分析、思考自己的決定還有選擇的對錯跟發展性。像是交換的意義,體驗各種新事物的價值,雖然這些事情以前都大致上想過,可是現在真正開始旅程的時候又因為不同的人事物而有了不一樣的想法。當然還有比方說交換以前的我大概只會說我喜歡旅行,完全沒有想過為什麼,但是開始交換之後我就開始思考旅行的意義,我好像不是喜歡到處去跟建築物或是山水拍照的人,更不像是喜歡蒐集自己去過的城市然後拿出來炫耀的人。當我想到,我覺得是路上遇見的「人」、從他們身上看到還有聽到的故事能夠豐富我的旅程,這才是我喜歡旅行的原因,對我來說這才是旅行的真諦。

找到一件事情的意義,才會更有動力去完成,因為很多個「為什麼」,讓我能夠從答案去拼出未來的藍圖,然後更有方向地朝目標邁進。
broken image

好感謝每一個看完這篇文章的人,因為這真是一篇很長很長的心情記事,之後有其他關於交換的想法跟發現我也會打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 如果你有想要知道或了解其他話題也歡迎留言讓我知道唷!~